距離成都最近350公里,最遠上千公里,分布在甘孜州西北、西南的10個縣,是省會成都的“親戚”。
2012年,省委、省政府作出第一輪五年(2012—2016年)對口支援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成都10個區縣對口支援甘孜州10個縣,省會城市便在雪域高原結親“十兄弟”。
作為首位城市,為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幸福新甘孜”作出應有貢獻,成都從一二圈層派出了最強組合,從今年上半年的部分數據看,不含高新區在內,其余9個區縣GDP占整個成都的60.02%,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占43.15%。
成都用“經濟之核”支援和帶動“十兄弟”的發展,既帶來了眼前的顯著變化,也對民族地區的未來產生著深遠影響。
□本報記者 張守帥羅向明 張明海
送財富:雪中送炭還送“炕”
從甘孜縣城到奪多鄉只有70公里,開車卻要走兩三個小時,這還是在路況好的時候。由于地方財政薄弱,地域廣闊的“十兄弟”,要補的類似基礎設施的發展“欠賬”太多。
省委省政府確立了援藏資金標準后,成都及時兌現承諾:按照每年拿出上年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0.5%的要求,截至2015年6月,成都已將8.72億元援助資金足額劃入共管賬戶。
甘孜縣縣長龍明阿真說,龍泉驛四年實際投入資金9353萬元,相當于為當地增加了一年的財政收入。
這還不夠。成都有的區縣將0.5%提高到0.6%,有的額外增加援助資金,這部分“自我加壓”的投入加起來已達到1.41億元。
錢怎么花才有效?成都圍繞民生、產業、基礎設施,確立了304個援藏項目,涉及援藏資金投資11.84億元。目前已開工項目292個,已投入援藏資金7.11億元,完工項目192個。
但一年光陰半年雪,在“十兄弟”那里搞建設,工期短,成本高,技術難度大,僅靠財政資金的支援遠遠不夠。
送炭解燃眉之急,真正溫暖過冬“送炕”才行。成都發揮政府資金“保基本、兜底線”作用,探索出“政府資金主導、社會資金參與、自我融資補充”的資金援藏模式。
辦法不一而足,10區縣各有巧思妙想。
錦江區用“政府資金促民生,社會資金促發展”的辦法,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唐卡和雪域俄色茶產業發展;龍泉驛幫助甘孜縣成立“城鄉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及時解決融資2億元,實施代建項目15個。
據統計,成都四年來組織專家學者、社會組織、民營企業,舉辦決策咨詢會、項目招商會、產品推介會26場次,幫助受援方招商引進項目101個,達成意向投資32.59億元。
謀業態:“靠山吃山”新境界
移步換景,一步一景——甘孜州壯美的自然景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受制于交通條件和營銷包裝,這些不可多得的自然資源和文化瑰寶,很多藏在深閨,“靠山吃山”的農牧民,“吃”得辛苦。
石渠縣平均海拔達到4526米,被稱為“生命禁區”,是全省面積最大、平均海拔最高、自然地理條件最惡劣、經濟發展最落后的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
如今,到石渠去的游客增多了。“太陽部落”、“石刻王國”、“雙格文化”、“真達鍋莊”,在金牛區援助下,石渠的旅游品牌被叫響,逐步形成康巴藏族特色民居接待點和白菌、枸杞等特色農牧土特產品的生產、加工及銷售等產業集群,帶動當地上千名農牧民群眾實現就業,人均增收3000多元。
石渠縣不是個案。地處國家主體功能區限制開發區,“十兄弟”絕大多數發展工業開發受到了嚴格限制,成都的“授漁”,第一優選藏富于民的旅游業以及與之相關的生態農業。
就這樣,一條交通環線猶如“新動脈”,將丹巴縣“甲居藏寨”景區的交通瓶頸徹底解決。成華區用8000萬元政府援建資金,撬動川旅集團等投入近20億元參與丹巴縣旅游發展。
就這樣,一個宏大規劃讓藏區最大的濕地,在甘孜縣的雅礱江畔揭開面紗。龍泉驛把甘孜縣獨特的自然景觀、紅軍文化、民族特色串聯起來形成了新的旅游產品。
爐霍縣的俄色茶業,道孚縣的現代特色農業,得榮縣的優質葡萄,德格縣的中藏藥……產業援助,讓甘孜當地人看到了不一樣的“靠山吃山”。
改觀念:藏區寫下“成都經驗”
在甘孜這塊圣潔的土地上,走過了畢世祥、菊美多吉、袁雅遜等一批感動時代的人物。成都援藏者以自己的方式,向英雄看齊和致敬。過去四年,778名干部人才援助甘孜,2480人次的教育衛生系統專業人才,從四川盆地走進了雪域高原。
甘孜州委書記劉成鳴評價說,“成都干部的精神,是帶給我們甘孜州的無價之寶。”
在雪域高原扎根的“成都經驗”,同樣無價。“首問責任制度”、“限時辦結制度”等一系列規范制度,出現在巴塘縣政務服務中心。窗口工作人員劉林鳳說,“以前是人管人,雙流援建后則是制度管人。”
錦江區把先進的社區管理經驗,輸送到爐霍新都鎮,幫助在社區架構、小區管理、物業服務、社會組織發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探索和創新,為居民構建一個心有歸屬的幸福家園。
數據顯示,啟動藏區人才對口培訓提升工程后,成都通過“1+N”傳幫帶、頂崗培訓、多渠道輪訓、掛職鍛煉等形式,舉辦各類專題培訓班457期,培訓藏區干部人才2.12萬人次。
不僅在當地“面授機宜”,成都還把藏區干部人才請到省城,“耳濡目染”。
甘孜縣茶扎鄉黨委書記洛絨降措,是來蓉參加培訓、掛職的1860人次之一。龍泉驛社區“網格化”和便民服務的理念,被他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茶扎鄉還沒有通電,實行信息化便民服務無從談起。他活學活用,建起由鄉鎮35名干部組成的流動便民服務中心,干部手機24小時開機,全員待命。“不論是求醫問藥,還是幫忙辦理駕照,只要有干部在當地或者干部有親戚在,一個電話全部搞定。”他的“服務中心”,熱鬧無比。
不久前召開的成都市委全會,對“十三五”時期對口幫扶甘孜工作又作出了具體規劃和部署。“美麗生態和諧幸福新甘孜”建設中,還將繼續有成都援建者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