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11月09日
村民采摘黑木耳。 楊志瑪 攝
◎張明海 本網記者 蘭珍
一線故事
9月17日上午,道孚縣美德現代農業園區內,1000多平方米的蔬菜培育立體大棚正加緊建設。“再過一個星期就完全建設好了,我們園區從此也有自己的‘研發中心’了。”道孚縣美德現代農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鄧興偉說。
作為道孚縣首個現代農業園區,美德現代農業園區覆蓋道孚縣八美鎮、泰寧鎮(原協德鄉)的12個村,其中涉及貧困村6個,貧困人口603人——這個建成投用一年左右的農業園區,已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菜籃子”。
萬畝高原蔬菜遠銷省內外
站在八美鎮現代農業園區大門向遠處看去,一片片平整肥沃的土地鋪展在河谷中。“一周前,我們剛剛采摘完萵筍,并全部銷往外地。”鄧興偉說。
道孚是我州為數不多農業種植條件比較好的縣之一。“民間有俗語稱,‘康定的風、道孚的蔥’,就是說道孚縣農產品比較有優勢。”道孚縣農業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孚縣土地資源也較為豐富,僅在八美鎮和原協德鄉就有上萬畝集中連片土地。
但長期以來,土地產值卻不高。“以前,我們都是種植青稞、豌豆等傳統作物,青稞一畝產量150公斤左右,收入也就500元到600元。”八美鎮雀兒村一組46歲的村民呷讓說。
2019年,以八美鎮和原協德鄉為中心,道孚縣建起美德現代農業園區,種植經濟價值相對較高的萵筍、油菜和馬鈴薯,目前面積已達1.1萬畝,其中,萵筍6200多畝、油菜2000多畝、馬鈴薯830畝。
農業園區的主打蔬菜品種,是高原三青萵筍,一種大棒、耐寒、高產的萵筍。“這里土壤好、水好、空氣好。”經過土地流轉,康巴之花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王琴租下3500畝土地規模種植高原三青萵筍。
“因為萵筍品質較高,在省內外大受歡迎。我們的賣價是2.4元一公斤,主要銷往成都、重慶、上海、廣州等地。”鄧興偉告訴記者,明年園區將擴展至2萬畝以上。
編織群眾增收致富的“菜籃子”
道孚縣美德現代農業園區上萬畝蔬菜地,6000多畝流轉到道孚縣引進的13家農業企業,帶動群眾自發種植3000多畝。
每周末,道孚縣美德農業園區工作人員余小波都要收集園區13家企業未來一周用工需求。“在園區務工,已經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之一,為此,我們還專門建立起勞務數據庫。”
這個數據庫,能夠精準查詢近兩個月每一名務工人員的年齡、文化程度、務工地點、務工時長和收入狀況等信息——目前,已有八美鎮、原協德鄉兩地500名務工人員的基本信息進入該數據庫。
“園區通過實行每周勞務人員派遣制度,省去企業與村民之間的溝通成本,務工變得更加務實高效,同時也實現務工科學化管理。”余小波告訴記者。
因為家庭原因不能外出務工,八美鎮村民格桑英措將自家26畝土地以520元/畝流轉給園區,同時也在園區務工增加收入。“在園區務工,每天有120元的收入,遇到加班,每小時有20元的加班工資。”格桑英措說。
鄧興偉介紹,包括貧困戶在內,在園區務工的每個村民每年平均工期接近3個月,每年增收1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