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縣農牧民生活增加新元素
定期體檢、飲食養生、廣場健身,這些內容聽起來離農牧民日常生活似乎較遠,但腰包日漸鼓起的白玉縣農牧民,如今越來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體檢、養生、健身等健康新元素已悄然走進農牧民的生活。
■ 記者 田杰
元素一:定期體檢促健康
國慶前夕,記者驅車來到白玉縣章都鄉中心衛生院采訪時,恰巧遇到定期巡回義診的醫療志愿服務隊。
“醫生,我的高血壓是怎么造成的?以后要注意些啥?”來自戈德村的益西昂布手拿化驗單,急切地詢問醫生。
“你現在是輕度的,問題不大,只要注意飲食,加強適當鍛煉就行了……”醫生告訴他。
“我沒有文化,更不懂健康知識,反正覺得多吃好吃的東西,身體就會棒,看來這種想法確實過時了。現在,我們各方的條件都好了,以后還得聽孩子們的話,定期來檢查一下身體,即使沒什么大的毛病也能預防疾病,這樣全家人也就放心了。”這次體檢讓益西昂布深有感觸,他決定今后每年都體檢一次。
“身體健康才是孩子們的福氣啊!”一旁等待體檢的一位老大爺也感慨道。
據鄉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黨旗紅”示范創建活動的感召下,縣鄉分別成立了鄉村醫療志愿服務隊,向農牧民群眾宣傳普及健康知識,定期到鄉到村開展巡回義診。
元素二:調理飲食重養生
“給我來塊瘦的,回家好包抄手吃!”“阿姐,怎么不要這塊帶肥的?這個包出的抄手才香呢!”9月28日,記者在白玉縣農貿市場鮮豬肉銷售點,耳聞目睹了來自建設鎮亞通村65歲的村民澤仁扎西與豬肉老板交談時的話語。
“縣上醫生給定了健康食譜,叫我多買青菜、水果,少買大油大肉的,說是會得這高那高的病,反正是對身體不好!”談起養生,澤仁扎西說得有板有眼。
豬肉老板告訴記者:“我在這里賣肉快10年了,原先老百姓不喜歡買排骨和精瘦肉,每天都是豬油、肥肉最早賣完。現在反過來了,原來沒肉的排骨、大棒骨被嫌棄,現在都成了搶手貨。就連縣城附近的農牧民也講究起了營養均衡,趕起了城里人‘飲食清淡’的時髦。”
“現在我們種地都盡量選擇有機肥,自家種的青菜也全都施農家肥,絕對是綠色蔬菜。還有,電視里的專家都說了,多吃點粗糧對身體有好處,所以,我一有空就盡量弄些糌粑面、玉米面、洋芋、元根等東西吃。”澤仁扎西覺得養生很重要,并漸漸開始回歸到以前吃粗糧的日子。
如今,該縣不少鄉鎮的農牧民也學起了城里人,注意飲食結構的合理搭配,健康飲食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
元素三:活動廣場重健身
“農閑時節,天黑之前,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會自發地來到村民活動中心外的廣場上跳鍋莊、舞弦子,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娘們也跟著音樂的節拍在場外舞蹈。村里一些孩子也顯然受到現場氣氛的感染,要么跟大人們舞,要么干脆到廣場一角打籃球或做游戲。大家邊娛樂、邊健身,身體棒了,心情也好了。每當看到這樣的場面讓人心里感到特別溫暖。”9月28日傍晚時分,記者在絨蓋鄉仲學村采訪時現場目睹了村民們休閑健身的動人一幕。
41歲的村支書查地其麥告訴記者,當地農牧民群眾都能歌善舞也喜歡熱鬧,以前礙于沒有場地,大家農閑時節除了到寺廟轉轉經就沒啥事干,成天呆在家里,生活很枯燥無聊;2012年,在縣委組織部的統籌協調和成都市武侯區的幫扶下,村里建起了全縣數一數二的村民活動中心。現在,村民活動中心就成了村民們聚會、健身和學習的好去處,只要天不下雨,村民們都愿意到這里跳跳舞、活動活動筋骨,相互間聊聊最近的身體情況,交流交流各自的生產生活經驗以及養生心得體會。用村民自己的話說,“我們現在也學會‘養生’了”。
采訪中,村民稱來深有感觸地說:“以前,我性格比較內向,有啥事都悶在心里,成天把自己關在家里喝悶酒,很少與人來往,生活特別壓抑;現在,我沒事就跟大家一起跳舞、聊天,心胸漸漸開闊了,與村民們感情逐步加深了,相互間的猜疑自然減少了,矛盾糾紛也就消除了。看來,村民活動中心的建成確實好處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