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排排白色藏房掩映在青山綠水中。
素有香巴拉之稱,被譽為香格里拉之源的鄉城縣位于我州西南部,全縣土地總面積736.2萬畝,其中林地面積482.5萬畝,占65.5%。近年來,按照“綠色崛起、興林富民、美麗鄉城”的全域總體發展理念,該縣立足“生態立縣、生態強縣、生態興縣”,依據編制的《鄉城縣定曲河、瑪依河和碩曲河流域生態植被恢復與特色林業產業總體規劃(2013年-2020年)》,大力實施境內三大流域生態脆弱地帶植被修復,開展植樹造林,生態工程鞏固和特色經濟林產業的建設,使不斷提高的林業產業對區域國民經濟的貢獻率越來越大,人居環境改善越來越明顯,全域“綠色強縣、產業富民”的林業戰略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 何才華
改善環境 建綠色縣城
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該縣始終把園林綠化作為建設宜居城市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工作,圍繞建設綠色山水生態園林縣城的目標,做到長遠有規劃,每年有計劃,堅持因地制宜、實地適樹原則全力推進城區綠化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在城區街道、機關單位、醫院、學校、行道旁種植槐花、雪松、含笑、女楨、塔柏等綠化樹數千株,城區街道綠化率98.5%以上,基本形成了“人在綠中、綠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城市綠化景觀。大面積的綠化種植既豐富了城市景觀,增添了自然美感,又增加了單位面積的綠量,有效地提高了生態效益。公共綠化建設實現哪里有空闊地,哪里就有綠化。并將縣城周邊的3000畝生態脆弱區作為義務植樹基地,每年組織發動全縣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以及駐軍部隊官兵在劃定的區域內進行義務植樹活動,在大面積裸露的荒坡種上側柏、核桃、毛桃、山杏等樹種近三十萬株,給一片片不毛之地披上了新綠。
在有序推進的城市綠化工作中,縣城兩縱五橫的城市道路已是綠樹成蔭,花香四溢。在以白色為主色調的房屋映襯下,依山傍水的小縣城顯出萬般靈秀,洋溢著無限生機的香巴拉城正被濃濃綠意融化。
凸顯特色 建生態家園
依托植樹造林,鄉城縣建起了一道道綠色長廊,用綠化在大山連著大山的高原構筑起了一幅幅美麗的生態畫卷。目前全縣林木綠化率達60.2%,森林覆蓋率52.23%。春天綠樹吐蔭,金秋蘋果壓枝,在鄉城鄉村綠色就像一條玉帶穿繞在山水之間,并且普遍以經濟林木為主。
愛樹護綠是鄉城人的優良傳統,也是歷屆縣委、縣政府的重要工作。該縣廣泛宣傳森林保護的重要性和亂砍濫伐的危害性,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護、樹有人種,依法有效管護好全縣森林資源,每年實施人工造林約1.2萬畝。同時先后啟動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植被恢復等生態綠化工程,十二五期間累計完成植樹造林面積10余萬畝。截止目前,全面完成了青德、青麥、熱打等9各鄉鎮的農村綠化工作,共栽植云杉、紅葉石楠、垂柳、塔柏、雪松等綠化樹種近兩萬株。
樹影婆娑,綠色洋溢的生態家園是廣大鄉村的真實寫照。在鄉城農村80%的農戶都建有大小不等的果園種植經濟林木,既美化了環境又增加了經濟收入;同時加強了水土涵養,增加了綠化面積,美化了村容村貌,改善了人居環境。如今行走在鄉城縣的各個鄉村,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生態氣息,享受的是回歸自然的溫情呵護。
抓實綠化 建秀美山川
青枝綠葉見證了鄉城植樹造林的業績,層林盡染渲染了該縣矢志不移的發展生態。近年來,鄉城縣以林業產業發展為契機,把林業產業建設與農民切身利益緊密結合起來,以“生態優先、產業富民”為目標,全縣實現了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的經濟良性循環發展態勢。
該縣堅持生態經濟兼容并蓄和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精心編制定曲河、瑪依河和碩曲河流域生態植被修復與特色林業產業總體規劃,形成“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統一放線,定點栽植,合理密植,集中連片,整體推進”格局。在實施特色產業過程中,堅持生態效益與主導產業發展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立足農民增收,大力發展核桃特色產業,不斷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同時強化科技支撐,加強技術指導和服務。引進外來種苗公司,在定曲河流域建設完成良種苗木培育基地20畝,培育鄉核1號、優質核桃苗木。組織技術骨干,深入田間地頭進行苗木栽植技術培訓,變“說教式”為“現場式”。技術人員劃片包干,按規劃設計要求深入田間地塊,指導栽植、管護等工作,極大地提高了造林質量。在專業合作組織的主導下,林農之間實行聯戶種植經營,在技術推廣、產品銷售等方面由專業合作組織統一提供服務,對帶動廣大林農發展特色產業生產發揮了強大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推動了鄉城縣林業特色產業的發展。
鄉城大地綠意濃,全民植樹碩果豐。目前,全縣共建有各類大小果園約120個,核桃產業化種植面積3.8萬畝。十二五期間,全縣發展特色林果產業建設達21950畝,取得了豐碩的經濟發展成果,加快了生態建設。“全民參與義務植樹,綠化鄉城從我做起”已成為鄉城人人皆知的口號,護綠、播綠成了人們的自覺行為,鄉城人正以百倍的信心在大山深處描繪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