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20年01月01日
□晨煉 川報記者 游飛
“這幾年我們的發展變化太大了,蓋起新房,買了液晶電視、冰箱、還開上了小汽車。今年全村人不僅得到景區分紅約63萬元,務工收入還有40多萬元,收入一年比一年多。”12月24日,在道孚縣第十三屆人代會第四次會議分組討論上,來自八美鎮中古村的基層農牧民代表科洛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幸福。
發展旅游村民脫貧
八美鎮地處中國熊貓大道與中國最美景觀大道G318線交接處,是成都平原經臥龍川西旅游環線直抵新都橋乃至整個川藏線的必經之地,旅游區位優勢十分突出。境內有一大片特殊的黑色石林,當地人稱之為土石林,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
2016年初,道孚縣引進四川眾奧文旅投資有限公司開發打造土石林景區。同年11月,土石林景區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景區。2017年7月,土石林景區更名為墨石公園并正式開門營業。與此同時,景區所在的中古村村民興建民居接待70余家,其中景區附近的民居全部租給開發公司經營。
“村民收入主要有三塊。一是景區門票有10%的分紅,二是村民活動中心和民居接待設施租金收入,三是在景區就業和務工的收入。”中古村村支部書記其米貢布說。
“除了經濟收入,更大的變化在于人和環境。”八美鎮黨委書記巴登益西坦言,旅游開發讓牧區群眾的知識、技能和觀念大大提升,也讓整個八美鎮社會面貌發生了質的蛻變,同時使八美成為了“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典范。
景區總經理王艷介紹,中古村6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現有8戶在景區就業。貧困村民噶羅以前不懂普通話,現在不僅能用普通話交流,還成長為景區優秀服務員,年收入有3萬多元。貧困村民其美翁姆是個殘疾人,現在是景區的環保隊長,年收入也有3萬元。在旅游業的帶動下,中古村于2017年底率先實現整村脫貧,其中涉旅脫貧戶戶均增收達1.5萬元、人均增收超過3000元。
農業轉型持續增收
“興旅游促脫貧”只是八美鎮“金山銀山”故事的一面,另一個收獲來自傳統農業的轉型發展。
八美鎮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是典型的高原農牧區,過去農業以種植青稞、土豆等為主,產值低下。
“但我們有充沛的陽光、有特殊的溫差、有特別的土壤,‘綠水青山’完全可以變為‘金山銀山’。”巴登益西說。
2019 年,該鎮新建網圍欄27271米、蓄水池5個、灌溉渠道6000余米,打造以高原萵筍為核心,以春油菜、黑青稞、荷蘭豆為重點的系列生態蔬菜基地,預計今年全鎮農業戶均增收可達10321元、人均增收3051元。
對于集中型農業基地,該鎮則先流轉土地,村民收入新增流轉費和務工費兩個渠道。2019年,全鎮流轉土地3000余畝,幫助貧困戶實現戶均增收5280元、人均增收1365元。同時,因農業集約化新增的技術工和基地勞務工崗位達到230個。今年預計全鎮勞務收入可達660萬元,其中貧困戶戶均增收4000元、人均增收1038元。
道孚縣委書記蒲永峰介紹:“不同的季節,田園里的花海與墨石公園的石林形成景觀互補,‘農旅產業同步育’初見成效。旅游業帶動鎮上的交通、市政、接待、環衛等條件顯著提升,‘城鄉同步建’初見成效;商機增多,就業機會增加,‘社會同步治’的效果也開始顯現。整體局面向上向好,脫貧攻堅難題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