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18年03月04日
■川報集團特派記者 袁婧 鐘振宇
3月3日,當記者走進住川全國政協委員、省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傅勇林的房間,他正在閱讀一本有關中外旅游目的地案例分析的書。當談到四川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這一目標時,傅勇林如數家珍,各種旅游數據脫口而出。
無獨有偶,住川全國政協委員、成都市旅游局局長多央娜姆,住川全國政協委員、涼山州人大常委會主任達久木甲等也圍繞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言獻策:對標世界先進,加快建設現代旅游產業體系,實現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
多點多極發展破題不平衡
春節黃金周,四川全省實現旅游收入446.62億元,接待游客7073.01萬人次,游客接待量位居全國第二。對這個亮眼的數據,傅勇林卻保持謹慎的樂觀。
“一方面要橫向比較,其他省份雖然接待游客人數不多,但人均旅游消費卻不少;另一方面,從省內數據來看,成都平原區占比太大。”傅勇林說,以2017年旅游收入為例,成都以超過3000億元位居首位,緊隨其后的樂山還不足1000億元。“雖然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經濟區旅游經濟總收入呈上升趨勢,但這種不平衡仍然存在。”傅勇林認為,四川旅游版圖的優化需要多點多極發展。
對此,達久木甲深有感觸。在他看來,涼山不僅有西昌邛海、瀘沽湖,在安寧河谷以東的大小涼山腹地還有怡人的自然風光和古老燦爛的彝族文化,“但因為交通發展滯后、接待能力有限,很多資源藏在深閨。”
如何破題?達久木甲建議,首先要加快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加快建設樂(山)西(昌)高速公路;其次,要樹立一盤棋思想,大力發展全域旅游,高起點統籌規劃,走出一條獨具涼山特色的旅游發展路子。
傅勇林認為,旅游扶貧也是在補齊發展不平衡的短板,“按照目標,全省1443個村要通過旅游扶貧實現脫貧;45個深度貧困縣也要通過旅游以及其他產業來脫貧奔康。”
重要的是讓游客留下來
其實,“領頭羊”成都對旅游產業發展也有憂患意識。
“和西方發展較好的旅游目的地城市相比,外地游客在成都停留的時間并不長,這也是我們需要追趕的地方。”多央娜姆說,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勢必要對標國際先進,成都也必須向世界水平看齊。
去年9月,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第22屆全體大會在成都舉行。多央娜姆認為,這不僅是展示成都、推介四川的絕佳平臺,更是向國際專業組織、專業人士取經的大好機會。
“旅游也要轉型升級,實現產業體系優化。”多央娜姆建議,構建“全域化”產業生態,就是要大力實施“旅游+”戰略,推動旅游與農業、工業、科技、文化、體育、商貿等產業深度融合。
助推四川建成旅游強省,住川全國政協委員、省地礦局局長王建明建議將地質元素全方位融入四川省全域旅游的規劃和打造中。“四川地質構造復雜、地質地貌景觀豐富。”王建明說,四川有山地、有丘陵、有平原、有高原,“講好四川這座‘地質博物館’的故事,一定不會讓四面八方的游客失望。”
“這就是要推動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傅勇林談出自己的理解,加快建設現代旅游產業體系必須得依靠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新平臺、新載體。
“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不僅是吸引游客來,更重要的是讓游客留下來。”怎么留?傅勇林說,要讓旅游業回歸到服務業的本位,跳出旅游看旅游,結合其他產業發展,“例如攀枝花發展康養產業、成都太古里打造都市購物旅游體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