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7月27日
◎堯智康
對于音樂,每個人審美標準不一,有的人喜歡流行音樂、有的人喜歡美聲,有的人喜歡動感十足的,有的人喜歡旋律很慢的。共性卻是都在培養自己的感性能力,體驗人生幸福,享受生活美好。沿著川藏路西行,到達長江源頭,一個藏語意叫佛珠之城的縣城,聽一曲琵琶長笛演奏的交響樂。
一首歌,一次邂逅
四川省甘孜州是康巴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一個處處都能聽到音樂、看到舞蹈的地方,在鄉城縣更能體會這句話的含義。國家一級作曲,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鄉城籍人士阿金說,我的音樂創作來源于人民,來源于家鄉父老鄉親唱的歌,他曾譜曲紅遍全國的《毛主席派來的好門巴》《一個***女兒》等歌曲。
“年輕的時候,村里人叫我山歌王子”。在鄉城縣青麥鄉巴吾村,71歲的尼瑪澤仁已滿臉皺紋、牙齒掉光,依舊樂呵呵地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歌是六十年代學會的,當時甘孜州文工團到鄉城來送文藝,縣上叫我也出個節目。那是我第一次聽到漢歌,很好聽,州文工團在鄉城期間,一位漢族大哥還一句句教我。這首歌不光好聽,意也不錯,你看我們現在不愁吃、不愁穿,娃娃些上學不給錢,看病可以報銷等等,我們能有現在的生活,全靠黨的民族政策好。“鄰里之間很團結,在鄉城不管哪個村,哪家修房子,全村人都會來幫助打墻修房。”尼瑪澤仁補充道。
如今,鄉城縣每兩三年都會舉辦一次紅歌大賽,參演群體選曲頻率最高的就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在農村這首歌家喻戶曉。“共產黨,辛勞為民族,共產黨他一心救中國,他指給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領導中國走向光明”尼瑪澤仁深情地唱著,陽光照在他的臉上,滿臉都是幸福。
一封信,一段歷史
1936年,鄉城縣桑披嶺寺納瓜活佛收到云南中旬(今香格里拉市)松贊林寺松謀活佛一封信,他情不自禁地讀出聲來:紅軍于4月30日到了中甸,他們尊重僧人藏民,尊重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他們不偷不搶,買東西給錢……
納瓜與上層人士巧施計謀“趕走”偽縣長,在紅軍途徑鄉城的7天日子里,鄉城民眾舉全縣之力支援紅六軍團北上,“當時百姓送給紅軍的東西在壩子里堆得像小山一樣高。”縣政協鐘建國說,紅軍紀律嚴明,吃過百姓家的東西后都會付錢。不少群眾悉心照料紅軍傷病員,留下許多難忘的故事,如水洼鄉雨洼村多吉曲珍一家照料傷病員,全家5口不慎感染傷寒,4口人先后得病死去,惟一幸存的多吉曲珍對當時的細節記憶猶新,但她說無怨無悔,在心里,紅軍是最好的人。2009年,多吉曲珍已去世,如今她的后人在院壩里栽了許多格桑花,花開得很艷,那是共和國歷史上的一段民族故事,是鮮艷的民族團結之花。
1990年,鄉城縣正式決定將每年公歷五月十五日定為“民族團結紅軍長征到鄉紀念日”,以弘揚紅軍長征精神,鼓舞全縣各族人民為實現現代化進行新的長征。
一段情,一個心愿
“歡迎你到鄉城來喲,這里的風景美如畫,這里的人們熱情好客”如今,四川省滬州市第四批援藏干部華波也能哼著藏語唱起鄉城縣歌。
“我想自己的專業知識能為藏區留下點什么,這是我來援藏的一個心愿。”初到高原,頭疼、胸悶、流鼻血等高原反應讓他備受煎熬,但更讓他感到不安的是當地落后的農牧業狀況。調研、指導、授課、聯系產品銷售渠道……每天工作十多小時是華波的常態,2016年10月發生牦牛病情時,他沖鋒在處置第一線,近一個月沒下火線。他手把手向農牧民傳授操作技術,心貼心向藏族同事傳授專業知識,他就像一粒種子,無論雪山還是田野,只要落地,就奮力扎根,向上生長。理塘縣農牧局專程請他跨縣過去授課,2017年春節期間牽線為藏區百姓聯系牦牛肉藏豬肉等產品,農戶增收30多萬元。眼看兩年的服務期要滿了,華波心里很糾結。“想想父母妻兒,覺得很愧疚,雖然現在農牧業已走上正軌,但我已向上打了申請,想再留一屆援藏,把事情做得更好。”
“援藏干部都有一顆熾熱的建設藏區的心,他們為民族團結、祖國發展作出了很多貢獻。”縣人才辦主任劉中平說道。
靜靜地遍灑雨露,質樸之中深藏偉岸力量。目前,鄉城縣正積極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民族團結不僅僅是那些驚天動地的事,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互相幫助,也是民族團結的體現。返回成都的時候,正 巧司機大哥在播放《一個***女兒》,藏族和漢族是一個***女兒,我們的媽媽叫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