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藏茶元素的新式香包。鄧明前 攝
■鄧明前
筆者童年時代,每年端陽節,除了平時難吃到的陳艾煮雞蛋,瓣瓣大蒜,大口吃臘肉打牙祭,喝雄黃酒外,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奶奶在我們堂兄妹胸前佩掛上她親手精心制作的一枚棱形、一枚雞心狀,墜有紅絮的香包。戴上香氣撲鼻、小巧玲瓏的香包,心里無比愉悅,讓我安慰。年年如此,從不間斷。
家家過端陽節
筆者出生在民國年代,對鄉下人每年過端陽節曾有印象。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瀘定人至今習慣稱“端午”為“端陽”。就這一草根的稱謂,老一輩文化人說:“五”與“午”音相通,“五”為陽數,民間崇拜陽數,故有了端陽一稱。端陽是當地人十分隆重的節日。每年端陽這一天,瀘定縣城居民到鄉村農民,不分貧賤,家家戶戶大門一側的木柱掛一捆噴上雄黃酒的陳艾、菖薄。早餐吃陳艾水煮的雞蛋、大蒜,喝雄黃酒,打牙祭,小孩、青少年佩掛香包。過節的方式到程序沒有明顯差異。端陽節待續到今天植入新的元素和內涵,如:瀘定縣舊時代沒有條件吃粽子,今天人們都大包大吃粽子;國家放端午假;上班族選擇端陽外出旅游放松……。舊時過端陽傳統習俗也在慢慢地變遷。如說喝雄黃酒,缺乏科學依據,有中毒之嫌,佩掛香包的人少了等。但是以家庭為單位,好酒好肉,包粽子,有甜的、咸的、怪味的,應有盡有。熱鬧,歡喜過端陽仍然是今天瀘定千家萬戶最大的愿望。
端陽掛陳艾菖蒲的由來
過端陽節是我國漢民族兩千多年的習俗。端陽的來歷,耳熟能詳的說法就是紀念歷史人物屈原。屈原是楚國的偉大愛國詩人。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含恨投汩羅江。深受當地百姓敬重的屈原,大家為了避免他的尸體被江中的魚龍所傷、吞食,便紛紛把棕子、雞蛋、大蒜投入江中喂魚龍。一位老中醫抱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要藥暈蛟龍。不多時,江中水面果真浮起一條昏厥的蛟龍,龍須上還粘著一片衣襟。人們用雄黃酒抹七竅,以防毒蛇,害蟲叮咬。從此,民間在端陽賽龍舟、往江河拋棕子、吃棕子、掛陳艾、菖蒲,佩掛纏五色絲的香包,驅五毒、祈求平安。
端陽,老家戶戶掛一束雄黃酒抹過的陳艾、菖蒲、蒜瓣,一小塊核桃大的肥豬肉,都是有原因的。在民間有關陳艾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久遠。陳艾具有醫藥的功能,尤其抹了雄黃、陳艾有治上吐下瀉,腹漲耳鳴、追風、疼痛等家備小處方。今天中醫針灸的灸法,陳艾葉是主要成分。有副對聯,“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歌頌陳艾、菖蒲功勞。從古至今,農村房前屋后有栽種陳艾、菖蒲求吉祥的習俗。說到菖蒲,古書記載,在天上屬五瑞之首,被百姓視為百陽之氣,因為生長在水中,長條葉形非常像寶劍,散發特有香味,所以古代被民間賢達貴人稱為“水劍”。菖蒲和陳艾捆綁在一起懸掛正門口木柱上可以避邪驅蛟蟲,這一習俗延續了千年。
奶奶的香包
奶奶每年在端陽節前給自己一群嫡孫做好香包,這是祖母傾注給孫兒孫女們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愛。
奶奶做香包,時間集中在農歷芒種后幾天短暫的農閑時間。這時,平壩麥田收割完麥子,快忙完麥子脫粒;空曠的麥田,經翻種、施底肥、開渠放秧水,插下秧苗。田里地頭農活暫告一段落,農夫們有幾天空閑日子。我奶奶就是抓緊這一有限農閑時間,趕在端陽前做好香包。每天大早飯后,奶奶端出陪伴她一生的針線篾兜,兜里有做香包的剪刀、針以及各種顏色的絲線、棉線;從裁縫鋪要來的紅、黃、蘭、紫、綠各種顏色的小布片及小絲綢邊角余料;還裝有一二指拇寬,六七寸長的斑竹新筍殼條子,和裝有藥草香料的小口袋,坐在明光展亮的中堂大門前屋檐下矮板凳上,重現自己做香包的絕活。奶奶做香包有程序,注重完美細節。奶奶愛做兩種香包,一種是許多農村老婦都會做的棱形、方形、圓形斑竹筍殼香包。筆者和哥哥,在幺叔家斑竹林拾來又長又寬、柔軟而不易折斷的斑竹筍殼上交奶奶,撕成二、三指寬條子,剪去尖尾,用規則中段筍殼,折疊成香包形狀,內裝上藥草。從陳艾老葉、雄黃、白芷、川芎、排草、苓草、山奈、甘松、高本等,任選幾種即可。香包中雄黃是不能缺的。雄黃有“能殺百毒,避百邪、制蠱毒”功效。佩在人身上,抹在臉上,有克制蛇、蚊蟲。在香包外層,隨心所欲地纏上五彩絲線圖案。最后用紅頭繩穿上,打結墜絮,一款小巧玲瓏、華麗外表,香氣撲鼻的香包就做好了。另一種是布料香包。做布料香包,功夫在心靈手巧刺繡上。奶奶用彩線穿在專用繡花針,千針萬線在布巾、絲綢邊角料子,刺繡上針對性很強,多姿多彩圖案。奶奶給童子嫡孫刺繡生肖屬相,或一朵花;給學堂讀私塾的嫡孫,繡的是“鯉魚跳龍門”;給為人夫年輕嫡孫,繡的“鴛鴦戲水”或“花開富貴”,或“并蒂蓮”。選好料子,剪去多余的部分,內裝上藥草,扎緊口子,香包的造形,有月牙形、棱形、雞心形、扇形、魚形等,最后穿根紅繩,尾端打結墜紅絮,布料香包就完成了。奶奶給我們弟兄姊妹佩掛香包時,重復著上一年端陽說過的話:“端陽是毒日,蚊蟲滋生,時有邪氣附身。小孩大人容易受到蛇、蚊蟲的叮咬,邪氣病魔的侵害。不小心沾染上病痛”。奶奶給我佩戴好有藥草的香包,指拇蘸上雄黃酒,涂抹在我的小臉蛋,耳朵、鼻梁、手足、眉心,最后在額頭上寫個“王”字,留下鐵銹色雄黃酒酒印。又勸我喝兩小口雄黃酒,奶奶說,你出門野外,不受蛇、蚊蟲傷害,可以趨吉避兇了。奶奶通過親手給嫡孫們做香包,香包上精美圖案,表達、傳遞著對嫡孫們情懷。寄托在彼此心靈深處,對平安、健康、幸福、和諧、富足、向上的訴求和期盼,這是奶奶香包的永恒主題。奶奶的香包雖小卻很美,這種美既是外在的,更具精深的文化內涵,民俗的特色。如今,又到端陽節,我又懷念起奶奶的香包。
今天,當走到各地景區古鎮,層出不窮現代工藝的香包,掛在旅游商品專營店貨架,琳瑯滿目,正受了到中外旅游者、香包收藏者的青睞和追捧。香包成為寄情民俗,傳承鄉土文化情趣的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