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4年04月12日
金川世外梨源。 劉春陽 攝
雪梨花開美如畫。 楊成龍 攝
雪梨花開醉美人。 羅茂良 攝
梨花樹下的金川姑娘。 蔡達林 攝
◎甘孜日報記者 馬建華
仙姿白雪帔青霞,月淡春濃意不邪。春分前后,云上新江南阿壩州金川縣,春和景明、花團錦簇,春光無限好。大金川河水清澈明凈,蜿蜒流淌,河兩岸山間田野,千山萬壑,高低起伏、錯落有致,成片的梨花競相綻放,一枝枝、一團團、一簇簇,嬌艷欲滴,空氣中彌漫著梨花的芳香,恣意綻放的梨花,引來各地游客賞花踏青、漢服拍照、親子游玩;天空湛藍,碧空如洗,潔白如雪的梨花,綠油油的麥苗,獨特的藏式建筑,讓金川縣有了“云上新江南·醉美梨花源”的美譽,“雪梨花景觀”“紅葉景觀”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美麗田園”景觀,成為全國唯一獲得兩項桂冠的“中國美麗田園”目的地。3月底,四川省報紙副刊研究會“行阿壩·城鄉融合看金川”大型新聞采訪團走進金川,一幅路上山、田成格、渠成網、花成海的世外梨源美麗畫卷盡現眼前。
馬奈鍋莊、曾達關碉、乾隆御碑,讓鄉愁記憶活起來
金川三月梨花似雪,如夢如幻,梨花樹下的藏寨宛如童話世界。在飄蕩著雪梨花芬芳的馬奈鎮,采訪團一行觀賞了古韻悠長的馬奈鍋莊表演。
馬奈鍋莊是古東女國的宮廷舞蹈。2008年馬奈鍋莊被文化部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傳說馬奈鍋莊源于民間英雄阿米格冬降妖取得成功時舉行的慶祝活動,后來逐漸擴展到慶祝和迎送上層人物的儀式中。
據《土司志》記載:馬奈鍋莊是藏王赤松德贊時期,苯教大師頓巴蘭卡師徒應饒旦土司之邀,到金川參加雍忠拉頂寺的竣工典禮,在當地原有歌舞的基礎上,根據嘉絨民間傳說《阿米格冬》改編而成。原汁原味的馬奈鍋莊僅存于馬奈一帶,故為馬奈鍋莊。
采蘑菇的時候,不要忘記了生長它的土壤,
跳鍋莊的時候,不要忘記了它來自哪個地方,
歡樂的鍋莊來自哪里,上游馬奈是它的家鄉。
作為東女國時期取悅女王的一種宮廷舞表演形式,馬奈鍋莊分為達爾嘎底(大鍋莊)、達爾嘎則(小鍋莊)。大鍋莊產生于隋唐時期,莊重肅穆,是頌揚和禮儀性的舞蹈。表演人數多達數百人,舞蹈場面宏大,動作規范整齊,氣勢磅礴。清朝金川之戰結束后,乾隆皇帝安定了西部。1776年,乾隆皇帝在京城中南海紫光閣的慶功宴會上,金川藝童表演的大鍋莊贏得了滿堂喝彩,被乾隆命名為“番子樂”,并定為清朝皇宮大型慶典表演的壓軸戲。專門成立了八旗編制以外的“番子營”,居住在北京香山,隨時待命入宮表演。
小鍋莊形式活潑多樣,輕松隨意,在表現男女情感、風土風情上更直接質樸。跳起小鍋莊,就像打開了多彩的生活畫卷,年輕人跳起小鍋莊就像高原的白云一樣,無拘無束;姑娘們跳小鍋莊會脫下“然巴”,露出鮮艷的貼身便裝,顯示婀娜多姿的身段,熱情大方。
看過源遠流長的馬奈鍋莊,大家意猶未盡,山腰上一座巍然挺立的曾達關碉引人矚目。據金川縣委宣傳部負責人介紹,曾達關碉由曾達東碉和馬爾邦碉兩座碉樓組成,統稱曾達關碉。為明末清初大金土司為防御清軍而建,均為石木結構,位于大金川河下游,扼守通往丹巴之咽喉,兩碉夾峙金川河兩岸,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曾達碉選料精良,工藝精湛,馬爾邦碉高度為51.2米,素有“碉王”之稱,是該地區嘉絨藏族傳統建筑,為同類建筑中的上乘之作,具有較高的民族建筑史和建筑學研究價值,同時也是研究乾隆兩次征戰金川的重要實物之一。2013年5月,國務院公布曾達關碉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安寧鎮安寧村游客廣場拾級而上,便是“御制平定金川勒銘噶喇依之碑”。“乾隆皇帝兩次用兵平定金川后,公元1776年,欽定立下此碑,是目前川西北高原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御碑,具有重大的歷史文物價值。”當地石牌講解員張詩茂老人今年79歲,精神矍鑠,容光煥發,聲如洪鐘,講述那段歷史,繪聲繪色,讓人身臨其境,那段塵封的歷史變得更加鮮活生動。
兩次金川之戰,歷時29年,偏居川西一隅、僅有彈丸之地、數萬人口的大小金川,讓清王朝先后共投入了近60萬人力、白銀9000萬兩,其代價可想而知。通過兩次金川之戰,清朝逐漸廢除了土司制,改置州縣,鞏固和發展了西南地區自雍正以來“改土歸流”的成果,加強了邊疆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打開了金川禁錮的大門,為金川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
“乾隆御碑流芳千古,是金川旅游的一個景點,也是一張歷史文化名片,研究這段歷史,就是要讓我們懂得安定團結,以和為貴的道理。”張詩茂老人有感而發。
金川河谷處處流淌著紅色基因,紅軍故事代代相傳。1935年,徐向前帶領紅四方面軍在這里建立了紅色政權,無數戰士血染這片紅色的土地。
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如夢似幻的世外梨源,大美金川如詩如畫,讓各地游客沉浸在醉人的童話世界里,流連忘返,樂不思蜀。
雪梨品牌化、梨園景區化、梨品產業化,讓“梨經濟”造福于民
“大金川上看梨花,梨云悠悠,潔白向遠方……”一首《梨花雪》讓媒體記者感受到了金川梨花的無窮魅力。
深度挖掘歷史文化、紅色文化、鄉土文化、民俗文化,打造新時代“云上新江南·醉美梨花源”,金川縣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大力實施“文化+”“旅游+”,積極發展賞花主題游、非遺文化游、主題時尚游、健康悠閑游等,大力培育旅游新業態、新場景、新產品,推動生態與旅游融合,使旅游成為促進綠水青山轉換為金山銀山、加強生態教育的重要載體;強化農業與旅游融合,使旅游成為幫助當地村民就業增收、提升鄉村基礎與服務設施的重要載體。
在梨花遍野的沙耳鄉山埂子村,經營民宿的楊正鴻在廚房里忙著準備“雪梨宴”:“今天做的是雪梨燉肉、雪梨銀耳羹、香酥雪梨……”游客與當地村民一道跳鍋莊、品“雪梨宴”,楊正鴻經營的民宿因“梨”而興,風生水起,依托火熱的“梨經濟”走上了致富路。
在慶寧鄉梨花大道旁的古梨樹園里,8棵300年以上的古梨樹花開正盛。在2024年金川縣第八屆古樹梨花節暨春季音樂季期間,前來賞花打卡的各地游客絡繹不絕。梨花大道騎馬賞花,吸引了不少游客觀光體驗。這里有4戶村民從事騎馬觀光服務,一名牽馬人告訴記者,僅一周的時間,他就掙了一萬多元。慶寧鄉村民夏澤兵開辦的農家樂,今年梨花節期間的收入就在4萬元以上。
金川縣創新“音樂+”為引擎的文旅融合發展模式,把古樹梨花節打造成為文化與旅游相融合、時尚與原創相結合,具有鮮明金川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今年梨花季期間,全縣累計接待游客42.2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17億元。
扶持雪梨產業,延伸做活產業鏈條,讓“梨味”更甜。金川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局局長澤郎介紹說,近幾年,金川縣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大技術支撐和資金補助,開啟了“百畝攻關、千畝示范、萬畝振興”的雪梨振興計劃,依托89個雪梨品種,先后培育了雪梨深加工龍頭企業6家,研發制作雪梨膏、雪梨糖、雪梨飲品、雪梨烘烤片、雪梨酒等雪梨制品,培育創立了“金川雪梨膏”區域公共品牌。全域推動“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模式落地,形成工廠與梨農的利益聯合體。梨農劉坤山種植了200株梨樹,僅梨的收入一年就上萬元。
“金川是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原生態、高海拔雪梨種植區,已達到110余萬株、分布100余公里,全縣雪梨年產量達3萬噸,實現年產值達1.2億元。”澤郎說,全縣共有180多株樹齡在300年以上的古梨樹,這些古梨樹結出的雪梨皮薄、水分多。金川縣將按照“雪梨品牌化、梨園景區化、梨品產業化”的思路,以建設“三鄉一鎮”川西北最大田園綜合體為抓手,加快推動雪梨產業融合發展,讓梨經濟進一步普惠全縣。
梨花一樹春帶雨,玉雪千年照金川。金川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仕文表示,金川縣通過深入挖掘梨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內涵,將本地元素植入梨花節暨春季音樂季等活動中,使文化活動與鄉村旅游緊密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新業態。不僅豐富了旅游產品的供給,滿足了游客多樣化的需求,更讓農業生產主動對接旅游市場,拓寬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
阿壩州金川縣、小金縣和甘孜州丹巴縣一衣帶水,是川西南線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個縣都是嘉絨藏族聚居區,風俗習慣相近、歷史文化相同,‘兩州三縣’的聯動,能夠形成串點連線成片的優勢。”金川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局長鐘明文介紹,今年,三縣共同簽署“兩州三縣”文旅品牌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本屆古樹梨花節為起點,合力打造“兩州三縣”四季旅游精品環線,讓游客感受獨特的嘉絨藏族文化民俗以及川西高原的曠世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