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3年09月19日
◎胡勝盼
“節日像一個身披華服,充滿智慧的老祖母,如果我們能把她請出來,她會緩緩地告訴我們流淌在歲月中的那些綺麗的往事。”黃元琪在提及寫作《歲月歡: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四時歡》(以下簡稱《歲月歡》)時如此動情描述。有人說,中國老百姓年復一年的生活就是浸潤在四季民俗節慶里的。翻開《歲月歡》,那飄散在中國傳統節日里的四時歡,氤氳著民族記憶里的一縷香氣,在讀者臉上蕩漾開來。
《歲月歡》里的節日煙火漫卷,盡得歡愉。寫中國傳統節日習俗的書不乏其例。且不說古人所著《荊楚歲時記》《歲時雜記》《燕京歲時記》等名作,且看今人仲富蘭《節日里的中國》、余世存《節日之書:余世存說中國傳統節日》、陳玉新《中國人的傳統節日》等,亦多有可圈可點者。然而,黃元琪的《歲月歡》還是令人眼前一亮。《歲月歡》以獨特的觀察角度與行文方式,在歲時節慶語境中透視中華民族歲時年節的生存樣態,于具體文化事象中呈現當下普通百姓的生活百態,為解讀傳統節慶文化開辟出了一條往返于傳統與現代的路徑。全書行文流暢,言語飽含深情又不乏引經據典,從宏觀視角對于微觀個案的多維闡述也是恰如其分,呈現出一幅幅靈動、優美的節日民俗生活畫卷。“過節”曾經是讓許多人一聽就心動的詞語。“節日”是童年記憶中永遠閃亮的燈火。立足于傳統的文本敘事,雖莊重沉著,但到底枯燥乏味。黃元琪長袖善舞,一聲長歌,輕靈飄逸。她著意于一個“歡”字,立足當代,將節日儀式感融入現實生活之中。如此,便把力度和溫度留給了《歲月歡》,同時也把強烈的沉浸式歡樂體驗帶給了讀者。
不得不說,《歲月歡》作者黃元琪作為旅行者的身份值得一提。她以一位旅行家的目光來感知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以自己的切身體驗來親近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這使得《歲月歡》擺脫了“紙上談兵”之嫌,字里行間浸潤著生活本來的質感,具體的生活意象里有著原生態的生活色彩。從某種意義上說,黃元琪頗似“當代徐霞客”,她用腳步和心靈重新丈量出了傳統節日背后的文化尺度。“我記得在云南深山中,布朗人迎接完太陽后一路跳歌回村。隊伍走得很慢很慢,經常前行三步便停留在原地跳歌。人們接力用布朗族特有的調子唱歌,每個人唱完一段,就有人豪爽地灌他翡翠酒,所有人都齊聲叫好。大家高舉插滿鮮花的竹幡,將米花拋灑到空中慶祝。我在不遠處等候隊伍前行,一點也不著急,享受地看著寨民們渾然忘我的快樂。那份快樂隨著清風拂在我的心頭,我完全忘記了所有現實中的壓力與煩惱,只是微笑地看著他們。一時之間,我分不清自己是不是誤入桃花源的那個人。那些傳統習俗明明還在民間留存,它們的感染力能讓人如此喜悅與平和,為什么我們不再去在意它們呢?”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心馳神往。《歲月歡》如花葉露珠般的清新,流露出率真、質樸的人文氣息,看似平淡,實則在各式各樣繁縟的儀程描寫中悄然喚醒了華夏兒女對自然與生命最生動的理解與見證。
圖文并茂,勾連出一幅幅色線光影交織煥彩的圖像敘事,使得《歲月歡》搖曳多姿,鮮亮鮮活。從南而北,自東而西,《歲月歡》看似區區八章,僅寫幾個節日,其實卻象征甚至囊括了中華民族全部節日的全新視閾。不同于其他著作,《歲月歡》里的每張照片都經過了黃元琪的心靈過濾,是來自于節日現場真切的情境剪影。如果說黃元琪的文字會說話,那么她的照片是會歌唱的。春節的屠蘇酒、年糕宴,清明的清明果,端午的各色粽子等等,天南海北的節慶限定美食,讓你垂涎欲滴。春節的木版年畫、剪紙窗花,中秋的明月、金桂……燦若繁星的民間手工藝、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一一展現在我們面前。黃元琪鏡頭里的圖像,看似精心選擇,卻又似信手拈來。正是這種有意無意間的瀟灑放達,《歲月歡》給讀者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文字里、圖像外的故事。
情至深處自然濃。“翻閱詩詞、古文,一些傳統的節日儀式居然在華夏土地上存在了幾千年,而今卻日漸式微。我不甘心在每個傳統節日中只是疲于應付商家的打折活動,或毫無新意地找家餐廳聚餐。一個找尋傳統節日的念頭在我心中發酵并終于成形。”的確,《歲月歡》里有節慶歷史、習俗、風物、舞樂、美食、游歷見聞與百姓的動人故事。但是,《歲月歡》里更有一位文化學者的繾綣情懷與文化鄉愁。正如黃元琪自己所說,“過節,儼然成為一種治愈的力量,去撫平人們生命中的褶皺。我雖是這本書的作者,但它屬于每個認真過節的人。愿我的讀者能通過此書一瞥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