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05月27日
◎鄧勤
“任何時候看去,村莊里散亂的院落、院落里的房舍,與四圍的景致搭配得渾然一體,沒有雕琢的痕跡。起到色調過渡作用的,我認為是那些瓦,青瓦。它們被青的山,綠的樹環合擁抱,就像是一種沒有異議的必然,與白的雪霜、黃的土地、禿頂的樹木站在一起,也渾然天成,宛若一幅人間水墨畫卷。”這是甘肅靜寧作家李新立《青瓦綠痕》中的一段描述。作者在不經意間發現延續千年的青瓦已經被各種機制瓦、彩鋼瓦占領后,驀然明白還是青瓦綠痕更符合鄉村的特質。
其實李新立的擔憂并不是孤例,成都平原農舍上的青瓦也無一例外地換成了各種機制瓦,甚而就是鋼筋混凝土的現澆屋頂。而在三四十年前,大地上矗立的仍然是一色的土墻茅屋,能夠住上一院紅磚青瓦房,已經算是大戶人家了。紅磚青瓦以及與此伴生的雞鳴犬吠、瓜棚豆架,就是曾經熟悉的鄉野味道。而今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下,這些物事或場景早已經消失殆盡,我們期待鄉村能盡量留住那些原生態的環境、文化和生活方式,不然我們的靈魂將無所歸依,終生成為故園之外的旁觀者和漂泊者。
李新立作為打工者,以“打工謀生,業余記錄窘迫的生活及精神狀態”,背井離鄉的經歷讓他筆下流瀉出的文字充滿了對故鄉的思念、回憶以及愛與愁緒。寫作多年的李新立,生活是坎坷的,但這坎坷反過來卻成為他寫作的難得養分和驅動力。李新立說:“我在行走中以文字懷念和感知家鄉的溫熱與贈予。想必,大家對故鄉的留戀與回望,溫暖與感恩,心痛與祈愿,和我幾乎一樣吧!”誠哉斯言。李新立用纏繞思念的筆墨書寫家鄉的草木人情,以赤誠純粹之心感恩家鄉的溫情贈予。這就是他盡管描述的都是甘肅村野的過往,但卻能讓我這個四川人產生共鳴的原因所在。
李新立最新出版的《村野的溫度》分為“屋檐的夢痕”等三輯,收錄了《青瓦綠痕》等三十一篇散文。他從鄉村的物質和非物質兩個方面,回溯過往,在徐緩流淌的文字中刻畫了六盤山下甘肅村莊的往昔歲月。他的文字,有對塵世冷暖的悉心體悟,有悲憫,有深思,有發現。他的語言不喧嘩,不機巧,質樸無華,卻深入表達了他對世界的理解、包容和熱愛。我們從中既可傾聽個人心靈的私語,又可與時代的足音和地域的風情相遇。故鄉的山水、草木鳥雀、人、民俗文化、吃食、四季等都被容納進李新立所構建的回憶的鄉土里,融化在他優美而質樸的文字中。
李新立的創作更接近鄉村生活的內核,從容,節制,在緩慢的光影中折射出村莊的疼痛與質感。從品質上來說,我更確認這是一種靈魂的追隨,以及對鄉土深沉的歌吟。譬如在《青瓦綠痕》中,作者談到了傳統制瓦的工序、青瓦和機制瓦的區別、建房的過程、瓦縫間生長的榆樹以及瓦上的苔蘚。作者談到,“天色暗了下去,狂風乍起……雨點,似乎很重,先是幾顆,在青瓦上啪啪地摔碎,接著,一串串的雨珠,發出嘩哩嘩啦的聲音,與青瓦合奏似的。”這樣栩栩如生的描述,如果沒有鄉村生活的長期體驗和細致觀察,是根本表達不出來的。